亮点一:绿化带种植景观树
长治路改造结束之后,根据绿化和规划要求,园林部门将在路旁栽种国槐、五角枫、白皮松、樱花树等景观树。
亮点二:线缆入地
此次道路改造,路旁的电杆将会“退休”,取而代之的是线缆全部入地。不仅不占地上空间利于市容美观,而且受自然条件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,更加安全。
亮点三:增设公交专用车道
以往,长治路并未设置公交专用车道,导致私家车与公交车常常混行在一起,极大地影响了公交车的运行速度。改造后的长治路,在路段外侧均设置了公交专用车道,避免了与社会车辆的交叉。道路改造之前,长治路南中环街至中心街路段,未设立任何公交站台,也无任何公交车辆途经此处。道路改造后,该路段已增设公交站台。
亮点四:公交站台装电子显示屏
新建的公交站台主体结构与省城并州路的公交站台基本一致。在尚未搭建好的公交站台,每个站台均留有一块安装电子显示屏的位置。电子显示屏不但能滚动播放公交线路信息,还能查看途经公交车的到站信息。
亮点五:变为双向8车道
长治路南内环街至长风街路段,旧路红线为40米,机动车道宽18米,为双向4车道。改造后,该路段红线宽度为50米,两侧机动车道宽度分别为13.75米,为双向8车道。
长治路长风街至振兴街路段,先前的机动车道约22米宽,为双向6车道。改造后,机动车道宽约27.5米,为双向8车道。
长治路振兴街至中心街路段,先前的机动车道为14米宽,为双向4车道。改造后,机动车道宽27.5米,为双向8车道。
改造完成后,设计时速由先前的每50公里提升至每60公里。
亮点六:雨污管网
“分家”
此次改造,废除原有的双孔雨水方涵,在规划中心线以东6.5米位置新建混凝土方涵一孔。该方涵尺寸因所处地段不同而在规格上有所变化。而在西侧,长治路南内环街至王村北街段的雨水方涵尺寸为2.2米X1.4米。长治路王村南街至北园街段,在规划中心线以西24米新建直径1米的雨水管线,长度为189.76米。
在长治路长风街至振兴街路段,之前雨污管道合用,改造后实现雨污管道分离。据了解,污水管道直径由先前的0.5米,扩容至如今的0.9米;雨水方涵增设两孔,为3.8米宽、1.4米高。
此外,长治路振兴街与中心街的雨污管网虽在改造之前为分离状态,但因管网直径较小,导致排水不畅。改造前,污水管道直径只有0.6米;改造后,污水管网分别铺设在道路两侧,一侧直径为0.6米,一侧直径为0.9米。雨水方涵也由原先的1.96平方米改为如今的2.24平方米及3.64平方米两种规格。新建的钢筋混凝土雨水方涵,不仅排退能力增加数倍,由于是一次性浇筑完成,更加结实耐用。污水管道由原先的单侧增加为双侧,排污能力增加一倍。
亮点七:增设热力管网
长治路沿线的居民小区,鉴于长治路没有铺设热力管网,只得自己烧锅炉或从其他地方接入热力管网为其小区供暖。
此次道路改造,长治路南内环街至中心街路段均增设了热力管网,从而为周边居民集中供热创造了良好条件。
亮点八:雨水收水口改为平箅
去年,省城府东街、府西街,以及并州路、坞城路进行拓宽改造时,将雨水收水口由原先的平箅改为立箅,但此后发现雨水排水情况不容乐观。为避免再次出现相同情况,今年将长治路的雨水收水口再次改为平箅。
亮点九:路中央有了绿化带
改造前,长治路中央设置的是隔离栏。改造后,长治路南内环街至亲贤北街路段路中央增设2米绿化分隔带;长治路亲贤北街至长风街路段为4米绿化分隔带;长治路长风街至中心街路段,路中央增设2米的绿化分隔带。
亮点十:设立“人非共板”
此次道路改造后,长治路采用“人非共板”模式,即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共用一个平面。根据施工方提供的数据,长治路南内环街至长风街路段,人非共板宽6.5米;长治路长风街至振兴街路段,人非共板宽为7.5米;长风街振兴街到中心街路段,人非共板宽为6.5米。
【详细】
|